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普惠群体金融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37万亿元,普惠贷款平均利率持续下行,有贷款余额客户数4115.12万户,重点领域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回顾来看,过去十年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各类各级金融管理部门的部署引领,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落实。而《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对下一步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此普惠金融十年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多地监管局、多家金融机构和普惠金融领域资深专家学者进行专访,本期专访嘉宾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 深化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 《21世纪》:现阶段,广东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情况如何?呈现出怎样的亮点和特色? 广东监管局: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的市场经营主体数、企业数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其中大部分是小微和“三农”的经营主体和企业。普惠金融发展对广东而言,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要求,坚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主动协调联动各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等普惠金融领域,以四个聚焦深化辖内(不含深圳,下同)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全力支持广东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聚焦小微企业,着力强化金融服务。近年来累计出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相关政策文件60余份,建立专项督导机制,运用好窗口指导、定期通报、督导考核等监管“工具箱”,推动政策落地见效,辖内小微企业贷款连续10年正增长,2018年至2023年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达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2.5倍。优化银企对接模式,先后创新开展“百行进万企”“访百万企业”“走万企”等服务模式,“百行进万企”精准对接筛选超70万家/次小微企业,授信金额约160亿元,首贷户占比超七成;“访百万企业”走访小微企业超130万家/次,新发放贷款约670亿元;正在组织开展“走万企、提信心、优服务”活动,目前已授信超600亿元,新增保险保障金额22.37亿美元。持续深化“银税合作”,贷款年均增速87.68%;在全国首次推出以省级集中应用社保费数据为基础的线上信贷产品“社保贷”。加强信用信息共享,联合地方有关部门建立完善“中小融”“粤信融”“中征应收账款”和“信易贷”四大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建立专项工作机制,疫情期间累计为超43万户、约80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 二是聚焦乡村振兴,持续加大金融助力。出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文件72份,搭建服务乡村振兴“三专”(专项动态报告、专项责任部门、专项联络员)制度。争创全国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韶关市),推出乡村振兴相关金融产品247个,韶关辖内涉农贷款为各项贷款贡献近八成增量。联合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指导意见,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合力推动“农融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广东省设立涉农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建立“政府+银行”或“政府+银行+担保机构(或保险公司)”风险共担模式。 三是聚焦金融帮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全面评估辖内机构金融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打出一套政策扶贫、资金扶贫、人才扶贫、知识扶贫、消费扶贫“五位一体”金融扶贫组合拳。通过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金融资源供给机制,推动金融资源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20个对口帮扶点100%整体脱贫,我局驻两个对口扶贫村工作队均获评“广东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深入推进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织向901个被帮扶乡镇派驻近千名“金融助理”,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宣讲,引荐提供信贷支持,常态化送金融服务进村到户。 四是聚焦协调发展,有力支持“百千万工程”。聚焦广东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头号工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成立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百千万工程”专项工作小组,积极联动省相关部门构建“百千万工程”的“1+N+X”政策体系,重点研究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设立专项工作小组209个、成立专业服务部门275个、制定专项服务方案94项,建立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专项机制,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不断向县镇村倾斜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6月末,辖内县域贷款余额达1.44万亿元,县域保险保障金额17.15万亿元,同比增长47%。 在多方面努力下,广东普惠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明显提升,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积极贡献普惠金融力量。截至今年6月末(下同),辖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首次破4.6万亿元大关,较2018年末翻番;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含票据)余额2.23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超两倍,有贷款余额户数203.72万户,较2018年末增加131.43万户,首次突破200万大关;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续贷余额较2018年末分别增长159%、174%和222%;2023年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2.78个百分点。辖内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2.26万亿元,较2018年末翻了一番;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4348.15亿元,约是2018年末的3倍,同比增速超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1.5倍。 健全服务体系创新长效机制 《21世纪》:为了推动全省普惠金融发展,广东监管局做了哪些工作? 广东监管局:长期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安排,从三方面着手推动广东辖内普惠金融业务取得良好成效。 全方面统筹,建立“五位一体”工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在省局和分局层面系统设立普惠金融处(科),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大局,加强省市联动,抓好组织推动。二是加强政策引领。落实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实普惠金融发展任务。2018年以来累计印发普惠金融领域政策文件超过100份,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助推广东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三是建立统计制度。持续完善普惠金融领域统计监测体系,建立七大类领域141项小微指标、125项涉农指标,覆盖全辖300余家银行保险机构。四是实行专项督导。每年均制定普惠金融量化考核指标,实行“月度提示+季度通报+重点督导”督办机制,统筹推动普惠金融考核指标全面达标。五是开展监管评价。深入开展小微金融监管评价,实现辖内138家地方法人银行“全覆盖”,对辖内小微金融服务情况进行“深度体检”“按图索骥”“对症下药”。联合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用好监管“指挥棒”。 高标准改革,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一是优化普惠金融供给机制。指导辖内大中型银行一级分行和主要法人银行总行设立普惠金融(三农金融)部。辖内银行机构共向近900个县级机构下放信贷审批权限,超150家银行机构给予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66BP的利率优惠。二是健全基础金融服务体系。全省布设县域以下银行网点4200个,ATM、POS、转账电话等各类自助机具将近12万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门口办”“家中办”“指尖办”。向2万个行政村(居)投放“粤智助”政府服务机2.03万台,向2.01万个行政村派驻乡村金融特派员3.05万名。在肇庆市德庆县挂牌成立全国首家以“乡村振兴”命名的特色支行,全辖打造乡村振兴特色网点超500家。三是探索创新小微科技金融。创新推出“政府+保险/担保+银行+评估公司”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山模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广。联动广东省科技厅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试点,推动在20个地市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多层次联动,创新普惠金融长效机制。一是推动“数字金融”平台建设。联合广东省有关部门建立“中小融”“信易贷”“粤信融”和“中征应收账款”信用平台,提供信用评级、融资对接等智能服务。如“中小融”平台通过整合超80亿条的数据信息实现对1300多万企业的风险画像分析,融资超5.1万笔、779亿元。二是完善“银税互动”平台。联合税务部门不断丰富共享信息内容,全国首创“社保贷”,实现“以纳税信息降低申贷门槛、以银行信贷鼓励纳税、信息共享提高效率”。“银税互动”贷款余额1224.45亿元,惠及小微企业10.55万户。三是推动成立金融支农促进会。联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推动成立“广东金融支农促进会”,通过银行业保险业自发搭建金融助农服务平台,实现乡村振兴领域信息整合、产品研发、产融结合、支农超市等四大功能,推介超110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四是设立“普惠金融驿站”。省局机关相关处室与广州市基层街道党委党建共建“普惠金融驿站”试点,荣获广东省委、广州市委“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荣誉。 把握三重平衡促进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21世纪》:回顾过去十年,广东普惠金融领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广东监管局有哪些体会? 广东监管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做好普惠金融工作,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结合过去的实践经验,我局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坚持自上而下,以顶层设计推动践行普惠金融。针对普惠金融工作政策性强的特点,我局着重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将强化顶层设计作为普惠金融的工作主线。通过政策督导,监管引领,形成“政策制定明确目标、监管引导指明路径、机构发力抓好落实”的工作闭环。通过政策宣传,提升认知,综合运用新闻发布、媒体专访、系列报道、“一图看懂”等多种方式,提升普惠金融宣传广度、深度和效果。 二是要坚持多方联动,以机制建设形成良好工作合力。普惠金融工作涉及面广,我局坚持“一盘棋”的工作理念,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普惠金融。对内,形成以机构监管部门和功能监管部门分工明确,省局和分局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对外,引领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投身普惠金融事业;同时,联动市场监管、工信、税务、农业农村等政府部门,通过联合相关部门打造“中小融”“信易贷”“粤信融”等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形成“几家抬”的普惠金融联动体系。 三是要坚持立足实际,以特色产品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我局大力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出“中山模式”科技贷、“肇庆模式”生猪贷、“新会陈皮”助农贷、“茂名荔枝”供应链金融等一批有特点、有口碑、能推广的广东特色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 四是要坚持底线思维,以防化风险推动普惠金融健康发展。普惠群体如小微企业、农户、贫困户等往往自我发展能力薄弱,信用和保险意识、意愿不高,导致普惠金融业务往往风险较高。我局督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坚持依法合规、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内部风险控制,保障普惠金融“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 《21世纪》:立足广东,着眼未来,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挑战是什么? 广东监管局:随着迈进新发展阶段,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作为监管部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平衡的挑战,助力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 一是供给与需求平衡方面的挑战。要把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精准施策强化对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二是数量和质量平衡方面的挑战。要督导金融机构切实保持金融投入稳定合理增长,在进一步丰富普惠金融产品种类的同时,要切实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在“量”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推动“质”有效提升。 三是发展与安全平衡方面的挑战。既要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的环境和机制,鼓励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深化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又要增强普惠金融发展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培育可持续的高质量信贷供给,推动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精准聚焦推动普惠金融新发展 《21世纪》:从监管的角度而言,为了给普惠金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广东监管局将如何发力? 广东监管局:下一步,我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作部署,把普惠金融工作纳入助力实现广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精准聚焦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加强普惠金融政策协同发力。一是发挥普惠金融政策激励作用。充分运用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普惠金融政策激励约束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二是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定期开展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和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引导信贷资源向薄弱领域倾斜。 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组织体系。一是构建有序竞争、优势互补的普惠金融信贷供给格局。引导大中型银行优化资源配置、考核激励、风险管理等内部机制。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坚守支农支小主业,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方式。二是构筑普惠保险保障网。鼓励保险机构丰富普惠保险产品和业务。创新小微企业保单融资产品,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积极发展普惠型人身保险。三是发挥地方金融机构补充作用。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稳步扩大支农支小业务规模,降低担保服务门槛。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助力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盘活设备资产。 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一是继续保持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定力,促进小微市场主体稳经营、强活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增加首贷、续贷、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二是提高对重点领域和区域小微金融服务水平。深化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运用和“专精特精”发展的支持力度。发展供应链金融,加大对国家战略布局和关键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引导辖内银行业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持续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一是结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重大部署,引导金融资源落实到县镇村一级。二是重点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信贷投放。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发挥地方党政组织优势,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信息采集和建档评级。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指导广东金融支农促进会建设,夯实多方合力支农格局。推动扩大涉农贷款风险补偿覆盖面,优化信贷风险补偿方式。四是持续争取广东省、韶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协同省、市相关部门共同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 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守正创新发展。一是用好数字普惠金融工具。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以灵活的方式、较低的成本、便捷的产品解决传统渠道难以有效触达长尾客户的问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整合客户多维度数据信息,实现目标客户的精准识别、画像,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二是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推动科技赋能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提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等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服务质量。 来源:广东正和消保中心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珠海市银行业协会 ( 粤ICP备09189029号 )
GMT+8, 2024-12-22 23:41 , Processed in 0.0480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