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同时也是外来人口第一大省。截至2021年末,广东新市民超过4000万。如何做好对广东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如何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近日,广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在接受《中国金融家》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深入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新市民金融服务是银行业保险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一片蓝海,是广东作为人口大省、推动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目前银行保险机构服务新市民过程中,还面临基础经验数据匮乏、金融产品针对性不强、新市民流动性大等多方面障碍,需要监管部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各方通力协作、久久为功。” 裴光 《中国金融家》:今年2月,中国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风险可控、业务可持续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金融服务体系。广东是我国外来人口第一大省。为缓解住房困难,广东银保监局出台了哪些措施?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现状如何?取得了哪些效果? 裴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今年4月6日国常会要求,提升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水平,优化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 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后,广东银保监局迅速响应通知要求,搭建“省级顶层设计-地市多点联动-协会密切配合-机构跟进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落实落细。7月,广东银保监局联合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以及广东省地方金融、民政、财政、人社、住建、医保政务服务数据管理等共9个部门发布了“广东版”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以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精准性和系统性为主要工作目标,围绕金融助力新市民业有所成、劳有所得、住有所居、事有所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8个方面制定20项政策措施,引导银行保险机构设立新市民专门部门、专营团队或特色分支机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出专属产品和特色服务,为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增添底气,同时为稳住经济、服务民生提供支撑。目前,辖内已成立36家新市民特色网点、9家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和1家新市民综合保险服务部,银行保险机构推出新市民专属金融产品或服务21项,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对新市民来说,“住下来”是开启城市美好生活的第一步。广东外来人口众多,新市民人数超过4000万,大部分选择租房居住。以广州为例,目前的实际管理人口达2200万,其中非户籍人口1215万。在这1200多万非户籍人口中,租房居住的有975万人,住在工地宿舍、宾馆等场所的有140万人,仅100万人自有房屋,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解决新市民居住问题的必然选择。 做好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金融服务,帮助新市民住得起、住得稳、住得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是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广东银保监局按照银保监会的部署要求,加强监管引领和统筹协调,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强化政策落实,增加租赁住房建设金融供给。2022年2月,银保监会联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同时联合住建部出台《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广东银保监局联合广东省住建厅转发银保监会和住建部指导意见,结合省内情况提出加快制定出台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政策、建立联络对接机制等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及时调整房地产贷款监测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信贷指标单列监测,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考核,引导信贷资源进一步向保障性租赁住房领域倾斜。截至6月末,广东辖内(不含深圳,下同)住房租赁(含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余额218.3亿元,同比增长65.3%,大幅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体系。配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联合省住建厅等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与住房租赁项目对接机制,完善相关贷款统计制度,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房地产信贷管理。参与制定《广东省保障性租赁住房“十四五”及三年(2021-2023年)专项行动目标任务》,助力广东“十四五”期间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29.7万套。推动广东省有关部门将新市民金融服务纳入广东省2022年经济稳增长行动方案,引导银行合理确定新市民按揭标准,提升借款和还款便利度。 三是强化监管引领,以金融创新助力租购并举。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开展金融创新,为住房市场和新市民安居提供多样化金融支持。例如,截至6月末,辖内住房按揭贷款超过4万亿元,其中,用于购买首套住房的贷款占比超过90%,有力支持新市民购房刚需。银行机构积极支持广东省建设“粤安居”数字住房一体化平台,助力完善住房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建行广东省分行支持小面积、低租金住房租赁项目256个,累计投放贷款165亿元,助力增加市场租赁房源12万套。交行广东省分行对新市民住房按揭贷款实行低于市场价10BP的优惠利率,农行广东省分行推出“农民安家贷”,在收入认定、还款方式等方面提供差异化服务,累计支持18.7万名务工人员进城购房。人保财险顺德分公司在全国首创“政府+保险+科技+服务”出租屋安全管理新模式,为每间出租屋的承租人提供120万元的伤亡及医疗保障,并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出租屋安全管理,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辖内银行机构对新市民发放的用于装修、购车等用途的消费类贷款余额1079.1亿元,同比增长12.4%,保险机构为15.8万户新市民家庭提供财产保险,同比增长42.4%,帮助新市民“安居筑巢”。 《中国金融家》:广东是一片创业热土,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开放的地区之一,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聚集,吸引了大量创业青年和进城务工人员到广东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在支持广东新市民创业就业方面,广东金融业提供了哪些金融产品及信贷支持?有哪些特色服务? 裴光:加大对新市民创业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广东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稳就业、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策引领下,监管部门、政府部门、行业社会组织、银行保险机构多方联动,持续创新和优化新市民创业就业金融服务,取得积极成效。例如,广东银保监局联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政策,支持新市民在创业地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加强服务流程改进,为新市民创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辖内银行机构推出“新市民贷”“小额创业贷”“乐业贷”等特色产品,今年以来,全辖创业担保贷款累放8.94亿元,同比增长19%,支持超过4.3万名重点扶持人员创业就业。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强化与“信易贷”“粤信融”“中小融”、中征应收账款融资等服务平台的对接合作,加大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6月末,全辖普惠小微贷款户数、余额分别超过150万户、1.7万亿元,有力支持小微企业吸纳新市民就业。 新市民要在城市扎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既是关键前提,也是重要保障。广东银保监局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针对新市民群体的职业特点推出差异化、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新市民就业增收。例如,广东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项就业工程,广东银保监局指导银行机构推出专属服务方案和特色贷款产品,累计为全省1767家就业服务机构提供授信139.2亿元,支持超过1.2万名技术工人、厨师、保姆、钟点工等人员就业。同时,关爱农民工、“快递小哥”、货车司机等新市民群体权益,联合政府部门出台工程建设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策文件,指导银行机构对接住建部门信息系统,代发农民工工资超过120万户,今年以来代发金额近400亿元,保险机构累计为37.6万名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即时递送等新业态从业人员提供健康、意外风险保障,风险保额累计超过1700亿元,人均风险保障超过45万元。 《中国金融家》:在支持新市民医疗保障、养老服务方面,广东银行业保险业提供了哪些金融支持? 裴光:广东银保监局认真贯彻落实政策要求,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作,督促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提升医疗养老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积极发展普惠型保险产品。推广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试点,助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例如,广东银保监局联合相关部门推动2022年广州“穗岁康”进一步降低投保门槛,除广州基本医保参保人、本市户籍人员外,将参保人群扩大至非广州户籍且持有居住证满2年的新市民群体,相关参保人数达9.3万人。同时,引导辖内保险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出不与户籍挂钩的商业性健康保险产品,惠及新市民人数超过170万人。 二是持续增加养老金融供给。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满足养老服务机构的融资需求,截至6月末,辖内银行对养老服务机构贷款余额17.5亿元,同比增长52.2%,助力养老服务市场扩容提质。引导保险机构多维度创新金融产品,例如中国人寿广东分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试点,为广州383万参保人提供长期护理经办服务,实现参保人医保待遇和长护待遇无缝衔接,满足新市民差异化养老需求。 三是有序推进养老金融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理财、养老储蓄业务试点。按照银保监会统一部署,推动辖内大型银行和4家股份制银行开展养老理财试点,有序推进贝莱德建信在广州开展试点工作,助力满足新市民多元化养老需求。2022年3月份以来,辖内试点银行累计向广州地区1.4万名客户销售养老理财22.1亿元,涉及产品13只,新市民养老资金来源进一步拓宽。 《中国金融家》:下一步,广东银保监局将如何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新市民的水平?如何让惠民惠企好政策直达新市民? 裴光:一是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走深走实。广东银保监局将在中国银保监会、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引导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提高政治站位、履行社会责任,围绕新市民住房、创业、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持续加强金融创新,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切实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精准性和系统性,推动广东新市民金融服务“20条”落地见效。 二是努力缓解新市民数据缺失痛点。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新市民大数据信息系统,整合新市民社保、公积金、纳税、征信、工作、学历、婚姻、房产等多维度数据信息,便于金融机构进行客户画像、精准对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推动相关部门将新市民金融服务纳入“粤省事”“粤信融”等数据信息平台,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对接服务,为新市民提供实实在在的金融便利。 三是凝聚新市民金融服务合力。联动银行、保险、保险中介等行业社会组织和辖内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新市民金融服务相关政策和产品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帮助新市民提升金融和数字经济素养,增强反诈防骗能力。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珠海市银行业协会 ( 粤ICP备09189029号 )
GMT+8, 2024-11-15 16:57 , Processed in 0.0592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